从2019年底开始,新冠疫情逐渐扩散波及到全球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影响之下的2020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前两月份累计同比下降12.30%,3月份快速攀升,同比增长10.4%,随后恢复至低增速正增长,至7月底与去年同期累计增长2.10%,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为13048.5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1854.80亿元(+5.00%),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
2019年,在国内药品带量采购实施、国家辅助用药目录出台、医保目录调整等重大政策的不断冲击之下,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的医药公司利润增速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2020年国内上市医药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增速没有进一步放缓,医药行业内需和刚需的韧性由此得以体现,部分医药细分领域在疫情之下的景气度依然较高,如**等。
双循环格局利好国内医药企业
在疫情全球化扩散下的2020年,另外一个与行业息息相关的大趋势就是美国的逆全球化、中美战略博弈加剧。
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之下,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国内产业将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鉴于当前的形势,这种转变可能不是短期的,必须为此做好长期的应对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是简单的扩大或刺激内需,而是要有高质量的供给端与国内的医药市场需求相匹配。双循环对国内医药行业影响深远,中国医药行业内需潜力有望进一步被激活,医药产品有望加速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加速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医药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积淀,产品及服务供应链相对健全,相应的生产制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然而,在众多细分领域内,国产药品及服务的创新性不足,主要市场仍然被外资垄断。
面对外部技术封锁的加剧,国内双循环格局的启动,未来医药行业的进口替代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在国内的仿制药领域,带量采购层叠推进,仿制药稳态降价机制已经形成,中短期我国仿制药市场将在政策的引导下重整,长期将处于一种均衡发展的新常态;受益于国家集采政策的实施,国内本土制药企业的仿制药板块已经有众多产品大幅替代了跨国药企。
对于创新药板块,本土制药企业的收入增速在短期内可能仍然低于跨国药企,然而随着医保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辅助用药腾挪让位、绿色审批通道升级等支持措施的不断出台,助力国产创新药蓬勃发展将成为未来趋势,长期来看有望超越跨国药企,实现进口替代。
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的企业内功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内市场高质量供给端与医药市场需求端相匹配需要优化体制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供给侧对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链完整性的响应效率,具体到医药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其核心是需要切实提高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深入解剖企业的制度架构,我们会发现质量管理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与不断完善提升。
这种内功修为的日益精进是当前双循环大背景下进口替代加速推进的保障,也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与《药品记录与数据管理要求(试行)》等政策法规颁布的题中之义,是所有医药企业需要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0年10月23-24日,CPhI制药在线携医药行业资深质量管理专家为各位解读国内外药品记录与数据管理新规、分享企业内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操作实践经验,为企业管理者完善数据完整性管理与质量管理评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识别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充分性,使有限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培训会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