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有款凝胶产品,生产工艺就是配料、灌装、封口,直白点就一个物理混合(A料+B料+C料+纯化水),很简单。但是呢,这个简单的工艺有个棘手的难题:每个原料都合格,一旦混合后,微生物立马超标。技术、生产、质量也是愁坏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企业也开展了很多验证,甚至人机料法环加严管理,可结果都不是很理想。为此,笔者倒是有些看法与大家分享。
每个原料都合格,一旦混合,微生物立马超标,可能的原因有:
1)某种原料本身就是营养物质,能促进微生物繁殖,跟其他物料混合后,物料状态由干态变为了湿环境,更适宜微生物繁殖;
2)物理混合后,不同原料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产生了适宜微生物繁殖的营养物质;
3)处方配比不合理,尽管各原料相互之间不发生反应,但给微生物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水分和酸碱度。
所以笔者认为,在加严的人机料法环的控制下,产品微生物依然超标的根本原因是工艺本身,不是环境、人员或者外界引入的。这是技术问题,应抛开洁净区管理的固有思路来看待解决方案,融入研发实验室的思想,比如:开展单因素试验:
在用量不变的前提下,先考虑物料本身的因素:
【对照1:A料+B料+纯化水】
【对照2:A料+C料+纯化水】
【对照3:B料+C料+纯化水】
根据验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查找规律,很多药用辅料均为糖类、淀粉,本身就是微生物生长需要的碳源和氮源,一旦固有状态被改变,就成了微生物的营养。所以,单因素试验的好处是:筛选湿环境下,最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当然了,考虑物料本身的同时,也可以把处方配比作为影响因素,去进行验证,至少不同的配比,酸碱度、黏度都是不同的。
如果验证中,某组对照合格了,且批间差异很小,这种情况,在不影响产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
1. 是否可以考虑替代物料?
2. 若没有替代物料,或者不能替代,现有的工艺流程(参数)、生产设备是否可以优化改进(如:混合后,增加除菌过滤工序,再进行灌装、封口)?
3. 是否考虑添加抑菌剂?甚至更换处方配比!终产品低剂量辐照!
其实,很多企业一旦出现微生物不合格,就严查生产环境、人员操作、设备清洁、甚至加严对供应商的管理,但如果微生物不合格是因为处方本身,那么再严格的人机料法环也解决不了。还有一些企业选择提高物料的进厂检验标准,药典规定某辅料微生物限度≤100cfu,为了保证终产品合格,刻意的加严到微生物限度≤20cfu,这种操作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减少最终产品的微生物总数,但微生物是活的,你保证了出厂检验合格,你能保证它在整个有效期内都合格吗?
所以,这个问题的背后,不是人机料法环该怎么管理,而是研发过程的严谨程度和产品的策划能力;是实验室的处方配比能否1:1复制到中试、商业化生产的问题;是工艺研究是否有意义的问题;是产品结构确证的问题;等等。
药品研发本就是个深奥的话题,就像发明专利,笔者常常开玩笑说:对于专利,工艺、组分越复杂、创新点越能发挥;反而是那些工艺简单、组分很少的产品,越找不到创新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产品实现的策划,即不心存侥幸,更要防患于未然。
作者简介:今夏,多年从事医药质量法规和生产现场监督指导工作,指导大量企业成功完成多款产品的注册申报和体系考核,具有扎实的质量法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熟悉《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等QMS系列标准。期间通过了执业药师考试、聘任了中级工程师。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