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想必不用多说,大部分一线工作者都深有体会,URS也写了,进厂前也去生产厂家现场调试了,进厂后生产厂家也跟着一起做调试了,安装、运行、性能确认也都做了,但是,恰恰、偏偏就是这么寸,你也签字验收了,厂家也走了,再试产:各种问题陆陆续续都来了!然后开始查找原因,一系列的工作开始了,可现实是:费了好大的劲,就是很难真正的解决。
所以,今天笔者就来说说自己对设备验收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URS的准确性和详细性。药品研发,尤其是最初的处方筛选、工艺摸索,多数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有了相对稳定的工艺,开始小规模试产或者所谓的中试,进而产生设备采购,生产设备的采购多数基于实验室小型设备的参数,比如溶解搅拌,实验室可能是个简易的电动搅拌机,放个玻璃烧杯,常温,转速:1000(r/min)。一般情况下,药品的生产车间都挺庞大,这种简易的搅拌不会出现,除非生产量极小,且易溶,不会因敞口引入更大的风险。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反应釜或溶解罐对物料进行搅拌、混合、均质等。所以,我们在提出URS的时候,仅一个温度、转速和设备名称就行了吗?当然不行!至少在提出URS前,应基于实验室参数和头脑风暴,去预想一切可能影响的因素,然后尽可能的跟多个厂家沟通,逐一筛选,如:
溶解罐的转速和实验室的转速一样吗?如何等同?
不同装载量与参数对搅拌效果的影响?
故障发生率多高?
粘度与装载量、搅拌效果的关系?
温度对装载量的影响?
等等。。。。
关于温度与量,笔者深有体会,当时我们配制一款试剂,实验室阶段配制的最大量是2L,车间是500L起步,结果,总是溶解不完全,延长搅拌时间、试剂分次加入,都不行,总有溶解不完全的现象。后来实在没办法,要不低温加热试试,这一试,还真解决了!这个时候,如果你的设备不能加热(URS没提这个要求),是不是只能考虑换设备了?
所以,生产设备的采购绝 对不是复制实验室参数那么简单。URS的详细程度是没有上限的!甚至要去预想未来可能发生的故障。当然,也要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最后,经过层层筛选,设备终于到厂了,然后验收,这里的重点是什么?是对URS进行无偏差核对,存在偏差时,是否给出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否可以有效执行?是DQ、IQ、OQ真的考虑周全了吗?是产品工艺与设备真的适用吗?是物料与设备匹配吗?
这一点,做过冻干的同行可能深有体会,实验室小批量冻干与车间30立方的冻干,那冻干效果,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是设备参数的问题了,甚至要为了匹配设备去重新调整工艺。当然这个过程,厂家工程师可能会协助解决。
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封口机:虽然各种参数在URS都详细的提出要求了,但依然可能出问题,如外观:
外观做到什么程度叫合格?
平整无虚封?
什么叫平整?
平整到什么程度?
是否在调试的时候设置一个标杆,比如上市对照品它的外观是什么样子的?
还有验证量:连续封1000个合格,连续封10万个呢?
也许有的读者会质疑,设备采购是个不可说的活,但不管怎样,满足URS都是验收的底线,而这个底线又涉及到我们自身的专业程度:对技术指标的了解;验收部门的责权;工艺配置、功能要求、性能指标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各部门各自为政,不考虑全局,仅考虑自己。结果就是:流程虽完善,结果不如意。
所以,设备调试验收总是那么坎坷,影响因素真的很多,我们都不是神仙,不可能想到所有细节,但掌控不了别人,就只能约束自己:把那些自己能够掌控的一切细节做好。尽量减少未来故障的发生。
作者简介:今夏,多年从事医药质量法规和生产现场监督指导工作,指导大量企业成功完成多款产品的注册申报和体系考核,具有扎实的质量法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熟悉《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等QMS系列标准。期间通过了执业药师考试、聘任了中级工程师。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